各位准爸准妈、街坊邻居们金惠配资,今儿个咱得聊个扎心又好笑的事儿 —— 我发小小麦,离预产期还有仨月呢,体重已经飙到 150 斤,比同期孕妈平均体重沉了快 20 斤!您猜咋回事?全是她婆婆 “投喂” 出来的!每天早上刚睁眼,婆婆就端着一大碗红糖鸡蛋羹进房:“多吃点,补气血!” 中午雷打不动一锅鸡汤,鸡腿、鸡翅膀全往她碗里夹;晚上更夸张,红烧肉、猪蹄子轮着来,还得盯着她吃完:“怀孕就得吃到撑!娃养得白白胖胖,将来才聪明,怎么也得 7 斤 8 两往上,低于这个数就是没养好!”小麦想少吃两口,说自己最近胃里胀得慌,婆婆立马把脸一沉:“我当年怀你老公,顿顿吃两大碗米饭,他出生 8 斤 6 两,现在多机灵!你这才吃多少?娃在肚子里能有营养?” 俩人为此吵了好几回,小麦实在扛不住,干脆收拾行李搬回娘家待产,跟我吐槽时还委屈:“我不是不想给娃补,可再这么吃,我怕自己顺不下来,娃也跟着遭罪!”
咱身边不少孕妈都遇过这情况吧?老一辈总说 “娃越重越机灵”“俩旋的娃更聪明”“走路早就是神童”,这些说法听着有鼻子有眼,还带着 “过来人的经验”,可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?今儿个咱就用北京人的大白话,把这些孕期 “迷思” 掰开揉碎了唠,再给准爸妈们支支招,别让老讲究坑了自己和娃!
展开剩余92%一、孕妈被喂到躲娘家!“娃越重越聪明” 到底扯不扯?
先说说小麦这事儿,简直是无数孕妈的缩影。婆婆觉得 “娃重 = 聪明”,其实是把 “养得壮” 和 “智商高” 硬划了等号,可这俩压根不是一回事儿!咱先看看科学怎么说 ——哈佛大学医学院 2018 年专门做过一项调查,找了 1.2 万名不同体重的新生儿,跟踪他们到 6 岁、12 岁,分别做智商测试,结果发现6.5-7 斤的娃得分最高;美国儿科学会更细致,把 4696 个宝宝按出生体重分成 5 组(5 斤以下、5-6 斤、6-7 斤、7-8 斤、8 斤以上),跟踪到 19 岁、28 岁、50 岁,结果显示 7-8 斤的娃智商确实比其他组稍高一点,但超过 8 斤的 “巨大儿” 组,得分反而降了!而且这些研究都是 “观察性” 的,智商差距小得可怜,最多也就几分,根本算不上 “越重越聪明”。
更关键的是,娃的智商根本不是出生体重说了算!我专门找产科大夫聊过,人家跟我掰扯得明明白白:“胎儿在肚子里长太胖,反而不是好事 —— 超过 8 斤的巨大儿,顺产时容易卡产道,妈妈大概率得侧切,严重的还得剖腹产;就算生下来,低血糖、黄疸的风险比正常体重娃高 3 倍,将来长大肥胖、得糖尿病的概率也大,这跟‘聪明’哪儿沾边啊?”
再说说体重太轻的娃,低于 5 斤的早产儿,确实可能因为在妈妈肚子里没吸收够营养,出生后发育迟缓,免疫力也差,但这跟 “智商低” 也不能直接划等号。我邻居家娃出生才 4 斤 2 两,是个早产儿,当时家里人都担心 “会不会不聪明”,结果现在上小学,数学每次都考 90 多分,还拿过学校的作文奖。医生说,只要早产儿出生后营养跟上,后天教育到位,跟正常体重娃没啥差别。
真正影响智商的,是娃出生后大脑发育、后天教育,还有家庭环境,跟出生时那几斤几两真没啥关系!就像我表哥,出生才 6 斤 1 两,当时我姑还担心 “太瘦了”,结果表哥后来考上了 985 大学,现在是工程师,比那些出生 8 斤多的同龄人还出色。小麦搬回娘家后,跟着我去看了营养师,按建议调整了饮食:把油腻的猪蹄汤换成清蒸鲈鱼,红烧肉改成瘦肉炒西兰花,每天加个水煮蛋、一杯低脂牛奶,上午下午再吃点苹果、蓝莓。不到一个月,体重增长慢下来了,产检时医生说娃大小正好,胎位也正,她才算松了口气:“早知道这样,当初就该早点跟婆婆掰扯清楚,别硬扛着!”
所以说,孕妈们别被 “多吃就是好” 忽悠了,吃得对比吃得多重要。孕期体重增长是有标准的: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妈,整个孕期涨 11-16 斤就够了;孕前偏瘦的,涨 13-18 斤;孕前偏胖的,涨 7-11 斤。要是超过这个数,自己容易得妊娠期糖尿病、高血压,娃也可能成巨大儿,遭罪的还是娘俩!
二、头顶俩旋的娃更聪明?别瞎给娃贴标签!
除了 “体重论”,老辈人还爱琢磨娃的发旋,嘴里总念叨:“一旋精,二旋愣,三旋打架不要命”“俩旋的娃比一旋的机灵,将来准有出息”。这话咱小时候都听过吧?我小时候就因为俩旋,我奶奶总跟邻居说 “这丫头将来肯定聪明”金惠配资,结果我上学时数学总不及格,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。这些说法到底靠谱不?咱先说说发旋是咋来的。胎儿在妈妈肚子里 4 个月时,头发毛囊就开始发育了,因为基因和子宫里的压力,毛囊会按一定方向排列,长出头发后就形成了发旋。95% 的人就一个旋,还大多是顺时针的,只有 5% 的人可能有俩或仨,这纯属生理现象,跟智商、性格半毛钱关系没有!
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020 年做过一项研究,找了 500 个不同发旋数量的人,测试他们的智商、性格、动手能力,结果发现发旋数量跟这些指标一点关联都没有。研究人员还解释,发旋多其实是胎儿在子宫里老蹭一个地方,导致局部毛囊方向变了,仅此而已,就像有的人头发天生卷、有的人天生直,没啥特殊意义。《人类生物学杂志》2021 年还发过一篇报告,分析了 1.3 万人的发旋数据,明确说 “没发现发旋和性格、智商有任何联系,连跟左撇子、右撇子的关系都特别小”。也就是说,俩旋的娃不一定聪明,一旋的娃也不一定笨,别瞎琢磨这些没用的。
我邻居家娃就俩旋,小时候老人总说 “这娃将来肯定调皮,脑子转得快”,结果呢?这娃上小学后特别文静,不爱说话,但爱看书,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,老师还夸他 “专注力强,逻辑思维好”。反观我同事家娃,一个旋,却调皮得能把房顶掀了,上蹿下跳没个闲时候,学习成绩也一般,跟 “一旋精” 的说法完全对不上。更要命的是,要是总给娃贴 “俩旋就聪明”“三旋就叛逆” 的标签,还可能影响娃的成长。你想啊,要是总跟娃说 “你俩旋,就得比别人机灵,考试必须考第一”,娃要是没考好,不就该自卑了?觉得自己 “连俩旋的优势都发挥不出来”;要是娃有仨旋,总被说 “将来爱打架”,时间长了,娃可能真觉得 “我就该这样”,养成不好的习惯。
与其纠结发旋,不如多陪娃读读书、玩玩益智游戏,比如搭积木、拼图,这些才是真能帮娃锻炼大脑、长本事的事儿。毕竟,娃的聪明不是靠发旋决定的,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!
三、娃走路越早越聪明?拔苗助长反而坑娃!
还有个老讲究,说 “娃走路早,将来肯定聪明”,不少家长为了让娃早走路,真是下了血本:满月就给穿学步鞋,扶着娃的腋下天天练站立;有的还买学步车,让娃在里面天天窜,就盼着娃早点迈开步子。结果呢?有的娃腿都走变形了,还没学会站;有的娃倒是早走路了,可后来发现脊柱发育有问题,后悔都来不及。
这事儿咱也得好好唠唠,娃走路早到底跟聪明有没有关系?瑞士学者 2013 年做过一项调查,跟踪 222 个健康宝宝,记录他们学会走路的时间,发现娃们 8 个半月到 20 个月学会走路的都有,早走晚走的,智力、运动能力没啥差别。2016 年《儿科》杂志也有篇研究,说 “独站早的娃 4 岁认知评估高”,但样本才 599 个,还是观察性研究,根本站不住脚,后来其他学者重复这个研究,也没得出同样的结论。
其实娃学走路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咱吃饭有快有慢,有的娃 10 个月就会走,有的 1 岁半才会,只要在 8 个月到 18 个月这个正常范围内,都没啥问题。医生说,娃学走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:先会抬头、翻身,再会坐、会爬,最后才会站、会走,要是跳过前面的阶段,强行让娃学走路,危害特别大 ——
首先,娃下肢骨骼和肌肉没发育好,强行站立、走路,会加重脊柱和腿的负担,容易形成罗圈腿、X 型腿,严重的还会影响脊柱发育,将来个子都长不高;其次,娃没学会爬就学走路,平衡能力会受影响,将来容易摔跤;还有,过早学走路会让娃错过爬行对大脑的刺激,爬行时娃需要手眼协调、四肢配合,能锻炼大脑,对将来的注意力、专注力都有好处。
我表姐家娃就是个例子,11 个月就会走路,当时亲戚都夸 “这娃真聪明,比别的娃早走俩月”,结果后来发现娃总踮着脚走,脚后跟不着地,去医院检查,医生说就是过早学走路导致的,跟腱太紧,得戴矫正鞋垫,每天还得按摩,折腾了大半年才好。表姐后悔得不行:“早知道这样,我就不催着娃学走路了,顺其自然多好!”
反观我闺蜜家娃,1 岁 4 个月才会走路,当时闺蜜还担心 “是不是发育慢”金惠配资,去做儿保,医生说娃各项指标都正常,就是 “比较谨慎,想稳一点再走”。现在娃 3 岁了,跑跳都比同龄娃灵活,说话也特别利索,能背十几首古诗,跟 “走路晚不聪明” 的说法完全相反。
所以说,家长别操之过急,别跟别人家娃比 “谁先会走”。娃能自己坐稳、会爬了,再慢慢引导他站 —— 比如在娃面前放个玩具,让他自己想办法站起来拿;等他能站稳了,再让他试着迈步子,千万别扶着腋下硬拽。顺其自然,才是对娃最好的保护!
四、娃的智商到底由啥决定?这四点比体重、发旋、走路早重要多了!
既然体重、发旋、走路早晚都跟智商没关系,那到底啥能影响娃的智力发育?我专门查了资料,还咨询了产科大夫和儿童保健专家,总结出四点关键因素,准爸妈们可得记牢了,别再瞎琢磨那些没用的。
1. 遗传:七成靠爹妈,这是 “底子”
咱得承认,智商这东西,遗传占了大头。有研究说,智商 70% 跟遗传相关,爸妈聪明,娃大概率也不差;爸妈要是小时候学习费劲,也别指望娃天生是 “神童”。我认识一对夫妻,都是清华毕业的,男的是工程师,女的是老师,他们家娃才 4 岁,就能背几十首古诗,100 以内的加减法也会算,教他认英文单词,记的比大人还快。有次我去他们家,娃还拿着绘本给我讲故事,逻辑特别清晰,这就是遗传的力量,天生底子好。
反观我另一个邻居,夫妻俩上学时都是 “学渣”,老公高中没毕业,老婆中专毕业,却总逼着上小学的娃考 100 分,每天让娃做 5 套卷子,周末还报 4 个补习班。结果呢?娃压力大得厌学,一提到考试就哭,成绩也越来越差,一家人都愁眉苦脸的。后来他们找心理医生咨询,医生说 “别总跟娃较劲,接受娃的遗传底子,帮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,比逼他考高分重要”。所以说,准爸妈别总想着 “靠孕期猛吃把娃养聪明”,先接受遗传这个事实。要是自己和老公智商普通,就别指望娃是 “天才”,把娃培养成身心健康、有责任感的人就行;要是遗传底子好,再给娃创造好环境,把优势发挥出来,这才是靠谱的做法。
2. 孕期营养:吃得对,比吃得多重要
孕期营养对娃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,但关键是 “吃得对”,不是 “吃得越多越好”。要是缺了关键营养素,娃的神经细胞就长不好,将来可能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差,这可比 “娃轻两斤” 严重多了。
咱具体说说这几种 “脑黄金”,孕妈们可得记好:
铁:铁能给胎儿脑部供氧,缺了铁,胎儿脑部缺氧,神经细胞发育就会受影响,娃出生后可能反应慢、注意力不集中。孕期得多吃瘦肉(牛肉、猪肉)、鸭血(每周 1-2 次,别过量,不然容易便秘)、菠菜、红枣,要是产检时医生说缺铁,就得乖乖吃补铁剂,别觉得 “食补就行”,食补吸收慢,跟不上胎儿需求。 碘: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,缺碘可能导致娃 “克汀病”,也就是 “呆小症”,智力低下、身材矮小,这是不可逆的!所以孕期一定要吃加碘盐,适量吃海带、紫菜(每周 1 次,别太多,不然碘过量也不好),缺碘地区的孕妈(比如内陆地区)还得按医生嘱咐补碘片,千万别大意。 DHA:DHA 是大脑和视网膜发育的关键,被称为 “脑黄金”,胎儿的大脑和眼睛在孕期 3 个月到出生后 6 个月发育最快,这时候缺 DHA,会影响娃的智力和视力。孕期得多吃深海鱼(三文鱼、鳕鱼、鲈鱼,别吃金枪鱼、鲨鱼、剑鱼这些高汞鱼,汞会伤害胎儿大脑)、核桃、奇亚籽,不爱吃鱼的孕妈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 DHA 补充剂,别自己随便买,得选孕妇专用的。小麦之前就犯了错,顿顿红烧肉、猪蹄汤,脂肪吃太多,关键的铁、碘、DHA 没补够,结果体重涨太快,还查出轻度缺铁,医生说再这么下去,娃可能会缺氧。后来调整饮食,每天吃清蒸鱼、炒菠菜,喝加碘盐做的汤,还按医生建议吃了 DHA,复查时缺铁的问题就解决了,娃的大小也正常了。除了这三种营养素,孕期还得补叶酸(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)、钙(胎儿骨骼发育需要)、蛋白质(鸡蛋、牛奶、豆制品里多),但都要适量,别过量补充,不然也会有副作用 —— 比如钙补太多会便秘,叶酸补太多会影响锌吸收。最好的办法是咨询营养师,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定饮食计划,比瞎吃补品强多了。
3. 母体健康:别让坏习惯坑了娃
孕妈要是孕期抽烟、喝酒,或者长期焦虑、熬夜,这些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,给娃的中枢神经发育带来负面影响,比缺营养还严重!烟草里的尼古丁、一氧化碳,会减少胎盘的血液供应,胎儿缺氧、缺营养,大脑发育就会受影响,娃出生后可能智力低下、行为异常;酒精里的乙醇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,导致 “胎儿酒精综合征”,娃可能有面部畸形(比如眼距宽、鼻梁低)、智力低下、注意力不集中,而且酒精对胎儿的伤害是不可逆的,喝多少都有风险,没有 “安全剂量”,所以孕期一定要滴酒不沾!
我听医生说过一个案例,有个孕妈孕期偷偷抽烟,每天几根,说 “少抽点没事”,结果娃出生才 4 斤多,是早产儿,还查出智力发育迟缓,不会笑、反应慢,她自己后悔得直哭:“早知道会这样,我打死也不抽烟了!”除了抽烟喝酒,孕妈情绪也很重要。孕期要是总焦虑、失眠、生气,体内会分泌 “压力激素”(比如皮质醇),这些激素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,娃出生后可能情绪不稳定、容易哭闹、难带,还可能影响将来的性格,比如胆小、自卑。
我表姐孕期总担心 “娃不健康”“自己顺不下来”,天天失眠,还总跟我姐夫吵架,结果娃出生后特别难带,一哭就停不下来,哄半天都没用,白天也不睡觉,去做儿保,医生说娃的 “情绪调节能力差”,跟孕期情绪焦虑有很大关系。后来表姐调整心态,每天晚饭后跟姐夫散散步、听听相声,情绪好了,娃也慢慢好带了。所以说,孕妈孕期得学会放松,多跟家人沟通,别把事儿都放心里;要是有焦虑情绪,可以找其他孕妈聊聊,或者跟心理医生咨询,别硬扛着;每天保证 8 小时睡眠,别熬夜,熬夜会影响激素分泌,对自己和胎儿都不好。记住,孕妈开心,胎儿才能健康发育,这比啥补品都管用。
4. 后天教育:0-3 岁是大脑发育黄金期,别错过!
娃出生后,尤其是 0-3 岁,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,这时候的教育比啥都重要。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在这个阶段最活跃,多跟娃说话、讲故事,陪娃玩益智游戏,带娃认识新鲜事物,都能刺激娃的大脑,让神经元连接更密集,娃将来才会更聪明、更灵活。
我闺蜜特别会带娃,娃从出生起,她就天天跟娃说话 —— 换尿布时说 “咱们换个干爽的尿布啦”,喂奶时说 “宝宝慢慢吃,别着急”,哪怕娃听不懂,她也说得津津有味;娃 1 岁多,就给娃读绘本,用夸张的语气模仿动物叫声,娃听得咯咯笑;2 岁多,陪娃玩拼图、搭积木,还带娃去公园认识花草树木、小鸟蝴蝶。现在娃 3 岁,说话特别流利,能自己编小故事,还会数 100 以内的数,比同龄娃懂的多不少,这就是后天教育的功劳。
反观有些家长,娃一哭就扔给手机、平板,自己刷视频、追剧,让娃跟着看动画片。娃天天看电子产品,不仅伤眼睛,大脑也得不到刺激 —— 电子产品的画面变化快,娃不用思考就能接受,时间长了,会养成 “被动接受” 的习惯,不愿意主动思考,将来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、理解能力差,后悔都来不及。
还有的家长觉得 “娃太小,啥都不懂,不用教”,其实错了!娃虽然小,但学习能力特别强,你跟他说的每一句话、做的每一个互动,都会在他脑子里留下印象,帮他建立对世界的认知。比如你带娃逛超市,告诉他 “这是苹果,红色的,甜甜的”“这是香蕉,黄色的,弯弯的”,就能帮娃认识颜色、形状、味道,锻炼语言能力,比在家里闷着强多了。
所以说,别觉得 “娃聪明不聪明是天生的”,后天教育同样重要。哪怕娃遗传底子一般,只要在 0-3 岁多给娃大脑刺激,陪娃多互动,娃也能变得聪明伶俐;要是遗传底子好,却不重视后天教育,娃的优势也会慢慢消失。
五、唠句心里话:别被老讲究绑架,科学养娃才靠谱!
今儿个唠了这么多,其实就是想告诉准爸妈们:孕期别被 “娃越重越聪明”“俩旋更机灵”“走路早就是神童” 这些老讲究忽悠了。老辈人的经验,有的是以前条件差,想让娃 “吃饱、长壮”,出发点是好的,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,养娃得讲科学,不能再靠 “想当然”。孕妈们不用逼自己吃到撑,按医生的建议,均衡饮食,控制体重,保持好心情,就是对娃最好的保护;准爸们得多关心孕妈的情绪,要是老人有不靠谱的老讲究,别让孕妈跟老人吵架,自己去跟老人沟通 —— 比如跟婆婆说 “医生说娃太胖不好生,还容易生病,咱按科学的来,对小麦和娃都好”,老人大多是为了娃好,好好沟通,他们也能理解。
等娃出生后,别纠结发旋、走路早晚,多陪娃玩、多给娃讲故事,少让娃看电子产品,帮娃养成好的生活习惯、学习习惯金惠配资,比啥都重要。养娃不是 “比谁的娃先会走、先会说话”,而是让娃健康、快乐地长大,有自己的想法,有爱的能力,这才是咱当爸妈最大的心愿,不是吗?最后祝所有孕妈都能顺顺利利生下健康的娃,所有宝宝都能在爸妈的科学养育下,健健康康、聪明伶俐地长大!也希望老辈人能多听听科学的建议,别用老讲究给年轻人添堵,一家人齐心协力,才能把娃养得更好!
发布于:江西省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